最近連續碰到兩個大男生,一個是北部的公立大學學生A,一個是中部的私立大學學生B,兩人雖然來自不同的地方,但帶著相似氛圍。
先說說北部大學生A的背景。
他的母親幫他報名了補習班,希望可以幫他加強碩士推甄的口試技巧。
一般碩士班推甄的程序是先準備書審文件,包含: 自傳、在學成績、特殊事蹟、相關經驗資料。而口試通常會根據書審資料,做對應提問。
通常補習班建議學生購買全套課程,從書審資料準備、口試準備到口試模擬,整套訓練,這樣對學生程度的掌控度較高。
不過,也有部分家長,對於準備書審資料有自己的一套看法,那麼學生可能就只會購買口試訓練的課程。
A的家長就選擇了後者的方案,只購買口試訓練。
其實,自己準備書審資料並沒有甚麼不對,只要最後的口試結果成功,這才是最重要的結果。
偏偏A的書面資料有些蹊蹺,書審資料零零落落。
有一份貼錯圖和錯字滿天的投影片檔案,還有一份申請學校要求的基本資料未完成,和唯一完成的自傳。
這些資料都是A的母親寄送給補習班,口試時間也是由學生母親跟班主任約定。
這看在十年前或是二十年前的大學生眼裡,一定覺得很不可思議。
但是,在這個時代,也見怪不怪。
我不疑有他,認真研讀A的書審資料,心想著即使資料不齊也不算有特色,好歹也要找到一些優點可以強化。
不看還好,越看越覺得奇怪。尤其是自傳,完全不像請研究所用的自傳。
自傳裡寫滿國中和高中時期的豐功偉業,從當過班長到熱心打掃,那些內容甚至是高中申請大學都不會寫的內容。
於是,面試訓練的時候,我還是請他先試著自我介紹。
結果這孩子,跟自己好像跟自己的自傳不太熟悉,背稿背不出來,要自由發揮又無與靜默。
「小孩,自我介紹是推銷自己的時間,把自傳中重點的東西,拿出來說就好了。」我試著讓他不要只是靜默以對。
「呃......我說得跟寫得差不多阿!」A語氣很無辜。
「要不然,我們先忘掉自傳。你要不要跟我說說看,你有甚麼優點適合念研究所。自我推薦一下。」我還沒放棄,讓他多說一些可用的線索。
「呃......,我食量很大。」A說完後,自己被自己逗笑,笑得很開心。
「........」這回換我無語了。
我被指派要在一小時內,訓練A可以參加五天後的口試。突然間,我覺得讓他參加大胃王比賽競選,可能還比較有誠意。
接著,我問了一下他的專題實驗。
「大概說一下內容吧!」我鼓勵著他。
「我面試不想報專題。」A抗拒著。
「那你面試只剩自我介紹,場面會很乾喔!」我不是很同意他的放棄,「你想想,實驗過程中,看到甚麼讓你印象深刻,或學到甚麼新知?」。
「呃......」A遲疑了幾秒,「印象深刻的是,大部分樣品都製備失敗。原來失敗的樣品會裂掉,裂掉的形狀特別漂亮。」
「.......」我再度無語。只能說,如果不參加大胃王比賽,這孩子轉美術系也是有點希望的。
看著電腦上的時間,只剩下40分鐘可以利用。
我深呼吸一口氣,決定放棄引導式教育,甚麼教育的理念都拋棄。
我叫他拿出筆來,我念一句他抄一句。
最後終於在鐘點結束前,讓他背誦臨時編出的自我介紹,重複練習三次。
還讓他練習說明投影片的專題報告內容,以及擬定一份口試模擬題目,規定他就算不會,也要查維基百科的答案,死背下來就對了。
基於職業道德,我請他複誦一遍我請他記下的功課,確認他有做好筆記。
「我應該背好這些就可以了吧!」下線前,他第一次積極詢問,讓我幾乎以為我感化頑石。
「對,請好好背起來。加油!」我發自內心的為他打氣。
下線後,補習班主任問我情況如何。因為A的第一堂口試課是另一個老師指導,那個老師回報情況很不妙。
我老實回答,我的想法跟另一個老師一樣。所能做的就是請他在短時間硬背出可以用的知識。
老師和學生在這麼短時間能做的只有賭,賭猜題成功率和面試老師的仁慈心!?
過了幾天,我收到班主任電話。總之是A的母親要加買課程,A堅持不要。
A不跟母親連繫,只是單方面跟補習班說:「老師說背好就好。我不要上課。」
補習班主任詢問我的建議。
「這是他的人生,讓他自己作主吧!」聽我這麼說,主任嘆一口氣,也就不安排加課了。
說不定這是A學會獨立思考的開始,只能支持和祝福。